全国优秀农民工 | 韦金水:贵州“95后”小伙组建施工队,带领乡亲筑路致富

贵州职信网 职称新闻

“韦哥,水泥砂浆已经到现场,可以浇筑混凝土挡墙了。”

“明早要开安全培训会,你记得回来主持。”

中午12点,正是吃饭时间,韦金水的电话响个不停。

“干我们建筑这行就是这样,停不下来。整个施工队都要依靠你,你必须带着工友们一起往前走。”面前这个皮肤黝黑、面露羞涩的年轻小伙,虽然才23岁,但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和稳重。

韦金水(右)给工人们做施工安全培训。

地处月亮山腹地的从江县加勉乡是韦金水的老家,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造就了长久以来的贫困。2015年,在外务工的他回家发展,以打零工为生。201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安排省交通运输厅定点帮扶全省20个极贫乡之一的加勉乡,一场以交通改善为突破口的脱贫攻坚战打响,韦金水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按照统一部署,贵州路桥集团承担起该乡污弄村113户412人、污扣村110户382人的脱贫攻坚重担及11条通组路(产业路)和加勉至加鸠三级路改扩建工程。

“工程施工,必须用当地贫困剩余劳动力。”这是贵州路桥集团对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下达的死命令。2017年,贫困户韦金水正式加入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从江县加勉至加鸠三级路项目,帮助项目部驻地贴瓷砖,每天200元,干了12天;贴完瓷砖后,项目部又请他帮助修建鱼池和门柱,做完立即支付工资。仅第一个月,他就赚了6000元。

初尝甜头的韦金水心里高兴坏了,也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自己单打独斗效率不高,工程项目需要工人很多,如果拉起队伍,或许能够闯出一番新天地。

韦金水(中)

他的想法得到路桥集团的大力支持。当年7月,韦金水动员同乡的贫困户,与7名村民一起组建了劳务队。之后,在省交通运输厅、从江县及贵州路桥集团各级领导的帮扶和支持关心下,劳务队伍很快发展壮大到25人,主要从事挡墙、排水沟浆砌施工和防护绿化施工。完成加勉至加鸠三级路扶贫项目后,劳务队人均月工资达3560元,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同时,韦金水在不断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经验。

“一个人脱贫致富不算什么,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才能对得起党的好政策,对得起交通运输厅、路桥集团帮扶的一片苦心。”韦金水感激地说。

家乡的路修完了,外面的路还很长。2019年3月,韦金水带着劳务队“组团”走出大山,赴贵州路桥集团承建的兰海高速重遵扩容项目T12标段,开始跨区域务工模式。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对于久居于大山里的韦金水班组来说,修高速公路还是第一次。

到了项目点,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施工效率提升方案,从路基Ⅱ型排水沟浆砌施工、涵洞施工、路基防护衬砌拱护坡预制块安装施工到现浇混凝土挡墙施工、排水沟预制块安装施工等等,从简至难、逐步安排,不断夯实劳务队施工人员的技术基础,让大家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同时,为了打消务工人员收入方面的顾虑,项目部对韦金水班组实行保底工资制:男工150元/天,女工140元/天,确保不会因技术不纯熟而没有收入,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积极工作、多劳多得。

系统性培训完成后,劳务队被重新整合划分为三个施工小组:一组负责预制块安装施工、二组负责钢筋焊接和现浇混凝土施工、三组负责零星点工和砌体施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实践,施工队完全掌握了高速公路建设的“技巧”和“套路”,施工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技术过硬,韦金水带领的劳务队发展越来越好。2019年11月,从江县按照“近期就业、远期产业”的总体思路,组建成立了从江扶贫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韦金水被推选为从江县扶贫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加勉分公司总经理。现在,韦金水带领的劳务队在岗成员共有25人,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真正实现出得来、留得住、能增收。

劳务队的工人们拿到工资,笑容满面。

“韦哥心肠特别好,平时很照顾弟兄们,我就喜欢跟着他干!”老乡王金高2019年加入劳务队,现在每个月收入稳定在6000多元。“以前在县里干装修,这里干一点,那里干一点。现在跟着韦金水出来务工工作比较稳定,生活比较美好。”

“农民”变“工人”,小康成现实。如今,重遵扩容项目T12标段进入收尾阶段,另一个承接的新项目高速路贵金项目16标段也开工进场了。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够带动更多乡亲们出来务工,大家一起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望着家乡的方向,韦金水目光坚定。(覃淋)